
“胖猫”事件背后:人格权侵害,从又一次“搜索”开始
近日,“胖猫事件”掀起了网络的热烈讨论,“胖猫”女朋友谭某的身份证图片、邮寄地址、电话号码、支付宝账号等个人信息也被公布在网上;谭某的支付宝账号收到大量小额转账附带辱骂留言;谭某老家也被人拍成视频发布在网上;有人捏造与谭某交往的谣言上传网络;有人造谣“谭某被人殴打”;有人冒充谭某开设微博账号发布不实帖文;网上甚至还出现了扬言悬赏等威胁谭某人身安全的言论。这严重影响了谭某的正常生活,并搅乱了网络秩序。
网络在便利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侵权、隐私泄露的隐患。个别人使用“人肉搜索”、制造谣言、网络暴力,疯狂地攫取网络流量带来的利益。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利用网友的正义感散布谣言,进而导致受害者的名誉权受损。
无独有偶,十年前的文艺作品中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也有过探讨。陈凯歌电影《搜索》中,普通人叶蓝秋在获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这一幕被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引发了一场对其的“人肉”搜索,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和窥探完全打乱了她的生活秩序,侵扰了她的生活安宁。

依据法律规定,人格权是自然人最基本的权利,每个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都受到法律保护。人格权是构成我们个体尊严和自由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涵盖了我们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还包括了诸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人格权。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关乎我们的个人尊严和社会评价。
在网络上遭遇人格权侵权,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结合法律法规,受害人可以采用以下救济途径:
一
遭遇人格权侵权,可以通过民事途径维权
1.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侵权视频、图片或帖文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2.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故受害人有权要求违法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并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如果侵权人拒绝,受害人有权提起民事诉讼。
二
侵权行为涉及到威胁他人人身安全、侮辱、诽谤但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对侵权人处以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或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受害人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公安机关对侵权人处以行政处罚。
三
侵权行为涉及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涉嫌刑事犯罪的,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涉嫌侮辱罪、诽谤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写在最后/ZHONGWEN LAW FIRM
网络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交环境,让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的界限和更多人建立联系、交流思想。网络世界虽然虚拟,但其中的每一个用户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他们的人格权应当得到与现实生活中同等的尊重和保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人格权的坚定捍卫者。为此,我们需要做到:
首先,“吃瓜”要适度,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既违背道德,又违反法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施害者轻则涉及民事侵权,也可能受到行政处罚,重则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共建和谐的社交平台,需要我们多一丝宽容,少一份戾气。
其次,我们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理性审视网络信息,不轻易被不实言论所误导。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诗萌
实习律师
执业领域:
民商事争议解决、企业法律顾问、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金融保险等领域
北京 | 上海 | 深圳 | 重庆 | 杭州 | 武汉 | 天津 | 长沙
郑州 | 济南 | 合肥 | 西安 | 烟台 | 厦门 | 南宁 | 贵阳
银川 | 海口 | 苏州 |昆明 |香港 | 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