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庆市四川商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2025-03-03
新闻来源: 重庆市四川商会
查看次数:1069

01 / 团体会长

陈南光

重庆市四川商会副会长

团体单位利州商会会长

重庆九普实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心田,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力。作为利州商会会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结合商会工作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坚定发展信心,勇毅前行


习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会改变。这一郑重宣示,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彻底消除了心中的疑虑和担忧。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民营企业发展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市场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成本上升等。但我们始终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有底气、有勇气在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商会将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坚守主业,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这为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忽视了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守主业,不断深耕细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会将鼓励会员企业围绕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会员企业之间的产业协同,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加强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多作贡献。商会将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鼓励会员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高端创新人才加入,围绕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努力突破技术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四、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


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习总书记对我们民营企业家的殷切期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应该积极回报社会,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商会将组织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乡村振兴、捐资助学等,通过产业帮扶、消费赋能等方式,助力乡村发展。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加强商会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商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商会作为民营企业的娘家,应该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我们将加强商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会员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援助、融资对接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各类经贸活动、培训活动和交流活动,促进会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会员企业的诉求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02 / 团体秘书长

邱志平

重庆市四川商会副秘书长

团体单位利州商会秘书长

重庆园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对讲话精神核心要义的理解


1.战略定位与信心提振


习近平总书记将民营经济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长期性。指出要优化营商环境,解决融资难、创新转型等问题,提出了6个方面举措,包括减税降费、融资支持、市场准入等问题,这一论断从国家战略层面消解了“民营经济离场论”等杂音,特别在当下经济复苏关键期,为民营企业注入'强心剂'。


2.政策支持的体系化突破


会议提出的六大政策举措具有显著针对性:


a.融资纾困: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机制,破解民企融资'短、小、频、急'痛点;


b.制度保障:强调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首次明确'涉企政策制定需听取企业家意见'的法定程序;


c.创新赋能:提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概念,支持民企参与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


3.政商关系的重构逻辑


要求领导干部以“亲清”原则处理政商关系,既杜绝“勾肩搭背”式利益输送,也反对“谈商色变”的不作为倾向,这一辩证思维对基层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思考


1.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调研显示,部分地方仍存在惠企政策'文件空转'现象,建议建立“政策落实效能评估+典型案例通报”机制,如浙江推行的“企业码”政策直达平台值得推广。


2.转型升级的系统性支持


针对民企数字化转型成本高问题,可借鉴广东“产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中小企业上云门槛。同时需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突破“卡脖子”技术。


3.代际传承的深层挑战


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未来5年超300万家民企面临交接班,需构建包含“创二代培训基地”职业经理人信用体系'的传承生态,避免财富代际转移中的效率损耗。


三、对个人工作的实践启示


作为经济领域工作者,应着力提升三种能力:


1.政策转化能力:将“减税降费4.0版”等宏观政策,细化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操作指引”等实务手册;


2.风险预判能力:建立民营企业舆情监测系统,重点跟踪供应链安全、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型风险点;


3.创新服务能力:探索“企业服务专员+数字孪生平台”服务模式,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我将引领全体党员及员工贯彻落实这些精神,工作中提升员工积极性,支持员工创新精神及创新奖励落实,加大本企业的研发投入,积极探索企业创新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