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0年2月11日12—24时,重庆市报告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16例,新增重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转普通型病例7例,重型病例转危重型病例3例,危重型病例转重型病例1例,危重型病例转普通型病例1例,新增危重型病例1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新增出院病例7例。
新增确诊病例中,万州区1例、沙坪坝区6例、合川区2例、綦江区1例、潼南区1例、开州区2例、奉节县2例、巫溪县1例;新增重型病例中,渝中区1例、巴南区1例;重型病例转普通型病例中,万州区3例、江北区1例、大足区1例、丰都县1例、两江新区1例;重型病例转危重型病例中,江北区1例、大足区1例、奉节县1例;危重型病例转重型病例为云阳县1例;危重型病例转普通型病例为万州区1例;新增危重型病例为万州区1例;新增死亡病例为开州区1例;新增出院病例中,万州区3例、江北区1例、开州区2例、两江新区1例。截至2月11日24时,重庆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05例;现有重型病例29例,危重型病例24例,死亡病例3例,出院病例7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7910人,已解除医学观察11262人,尚有6648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专家认为,近期,我市病例首诊到确诊间隔天数(中位数)由2月4日的6.5天降至2.0天,传染源在社区人群中活动暴露减少,当前病例就诊、确诊及时性进一步提高,说明全市病例搜索和密切接触者管控措施进一步得到强化,有利于控制疫情扩散蔓延。但确诊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人、离退休人员比例升高。
市卫生健康委提示:请广大市民严格遵守《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全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增强法治意识,了解疫情防护知识,服从、配合、协助疫情防控的指挥和安排,配合相关防控措施的实施;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强自我防护,进入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正确佩戴口罩,减少外出活动,不参加聚会活动;从疫情严重地区回渝人员以及与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应当按照政府有关规定进行医学观察或者居家观察,配合相关服务管理;从市外返回本市居住地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隔离观察规定。
重庆近期新增病例主要来自密切接触者
我市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2月11日,重庆市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就当前疫情防控等工作进行了通报和说明。近期新增病例主要来自密切接触者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夏沛介绍,截至2月10日24时,4个集中救治医院共收治410例。累计有二代病例182例,三代病例19例,社区感染37例(根据新的流调结果,较前一日减少7例);无外籍人士病例。“近期新增病例主要来自密切接触者。”夏沛表示,数据显示,2月6日-2月9日新增确诊病例中,68.35%来自密切接触者,31.65%来自非密切接触者,且来自密切接触者的病例占当日新增病例的比例日渐增高,2月6日为63.6%,2月7日为66.7%,2月8日为65%,2月9日达到77.27%。同时,病例首诊到确诊间隔天数(中位数)由2月4日的6.5天降至2天,传染源在社区人群中的活动暴露减少,当前病例就诊、确诊及时性正在逐步提高。这些数据说明,全市病例搜索和密切接触者管控措施进一步得到强化,有利于控制疫情扩散蔓延。夏沛说,持续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隔离管理,是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希望广大市民增强防控意识,做好自我防护,参与支持各项防控措施,少出门,不扎堆,不聚集,如果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如何救治?
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究竟是如何救治的?市医疗救治专家组主城片区集中收治医院组长、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副院长严晓峰对此作了详细解答。严晓峰说,对收治的病人首先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病情评估,对符合重型和危重型的患者集中收治在ICU病房,其他普通型和轻型的患者收治在隔离病区。市公卫中心救治医疗队伍中,有一个专家小组,由29名专家组成,专业覆盖患者病情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专家分批次每天对重型和危重型的患者进行多学科的会诊讨论,随后,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药物的耐受性等,对每个患者制定一套适合的诊疗措施,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据介绍,目前针对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主要的措施,首先是抗病毒治疗,首选的药物是克力芝,有的时候换用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利巴韦林。“此外,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还要短时间用一些激素,比如用丙球蛋白等来增强其免疫力,同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严晓峰说,医院还会根据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给予一些抗细菌、抗真菌的治疗,以及中药的治疗等。“目前通过这样的治疗,总体来说除了有一例患者病情非常危重以外,其他患者的病情都是向好的。”严晓峰介绍,截至11日12时,市公卫中心一共收治的是185例病人,其中治愈出院的有12例,预计本周内还会有17—18例患者治愈出院。从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救治情况来看,年龄普遍偏大,50岁以上患者在其医院的诊疗中占65%以上;多数患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较为肥胖;就诊时间普遍偏晚,比如最重的3个病例里,有两例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拖了8-10天。
扎实做好基层一线防控救治
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李立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扎实做好基层一线防控的经验做法。李立介绍,茄子溪街道辖15个社区,6个村,常住人口44091人。截至2月11日,累计管理密切接触者14名,可疑症状人员76人,街道辖区至今未出现确诊病例。中心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预案,防控责任落实到人。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4名在职党员全部加入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工作。中心实行“亮牌”服务,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党员医务工作者牵头的8个入户排查工作小组,带头开展进家入户摸排登记;组建密切接触者和可疑症状人员“一对一”跟进服务专班,每日上门进行2次体温检测、收集不适情况,对其服药、就医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对部分重点人员开展心理疏导。中心同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为辖区338名重点区域人员及其他居民提供咨询服务。还组织成立防控专家小组,坚持每天对发热门诊和普通门诊患者中,有可疑症状的人员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经过数据再核对、再筛查后,将可疑人员信息及时准确上报区卫生健康委、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形成联防联控的良好机制。加强预检分诊力量,日间设两人对进院病患进行体温检测和有序导诊,严格做好上岗前后消毒、来访人员口罩发放、发热病人引导就诊等措施,对符合“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的病人实行“专门登记、专人带领、专用通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